Episode 102
本集邀請到閃靈樂團團長、大港開唱創辦人之一的葉湘怡 Doris 來到節目上啦!
Doris 投入台灣樂團多年,為這個產業打造了不少重要事業,但身在相對「陽剛」的金屬樂團圈,作為少數的女性,她經常被放大討論外表,或是有人想問大港開唱的事項,可能找的不是她,而是 Freddy。面對這些眼光和對待,她卻也總是先問自己:是不是還努力不夠?
習慣為他人著想、把自己退到後面,總是支撐著別人的 Doris…
Published on 2 months, 1 week ago
Episode 101
我們常常會談「被情緒勒索怎麼辦」,卻很少討論「情緒勒鎖者在想什麼」。這集十分鐘心理學,要帶大家了解,其實情勒者會想情勒,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害怕被拒絕。
他們可能有過「提出需求,卻被否定」的經驗,而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生存策略——能做到的就盡量自己做到,但一旦有求於別人,就一定不能被拒絕。
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害怕被拒絕?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這樣的狀況,可以怎麼改善?一起來聽聽實用的一集!
本集畫重點:…
Published on 2 months, 1 week ago
Episode 100
周慕姿放心說迎接第 100 集!感謝大家一路以來的支持,我們搜集了來自聽眾們的問題,在本集讓周慕姿心理師一次回答!
最喜歡的貓咪品種?最想要但還沒開始的事?推薦人生必讀的五本書?
有想要放棄心理師工作的時候嗎?心理師沮喪的時候都怎麼安慰自己?
點開節目,來輕鬆聊聊天吧!
歡迎贊助抖內+留言分享!支持我們有持續創作的能量:https://pse.is/6andn6
也看看,周慕姿《他們都說妳…
Published on 2 months, 2 weeks ago
Episode 99
看新聞上的每日星座運勢、做心理測驗的時候,你會覺得結果「好像是在講我」,還是「很模糊」、「似乎每個人都通用」?
這集十分鐘心理學要來聊聊所謂的「巴納姆效應」!「巴納姆效應」(Barnum Effect)指的是,看到星座運勢或心理測驗的結果,會覺得好準,但其實又可以同時套用在不同人身上。有人會藉此主張,這些東西根本不準。
不過,占星、心理測驗真的是「巴納姆效應」嗎?運勢解析的模糊描述,為何讓人…
Published on 2 months, 2 weeks ago
Episode 98
在《名偵探柯南》中,小蘭總是堅強、體貼,甘願多付出一點,也總是最晚才想到自己。
這集節目從心理學角度帶大家重新認識小蘭的性格樣貌:她的堅強,源自想保護所愛的人;她的脆弱,則來自難以為自己設下情緒界線。身為獨生女,她習慣把父母的需求放在前面,也因此發展出一套「讓別人開心,我才有價值」的生存策略。
在小蘭身上,會看到怎麼樣「焦慮依附」的樣貌?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類似的特質,可以怎麼更認識自我呢? …
Published on 2 months, 3 weeks ago
Episode 97
這集放心來信選了幾封跟情緒、關係失落有關的幾封信。
有人分享到,來自於家暴家庭,想要成為一個能夠好好控制情緒的父親,卻忍不住複製過往熟悉的暴力模式;
有人在婚後面對公公強硬的態度、不斷跨越界線,始終找不到合適與自在的共處方式;
也有網友提到,她勇敢離開一段不適合的關係 / 婚姻,卻在孩子喊別人「媽媽」時感到心碎,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樣的複雜心情。
這些故事提醒我們,情緒是訊號,當願意去看見的同…
Published on 2 months, 3 weeks ago
Episode 96
本集邀請《敏迪選讀》主持人敏迪,從他近期登記結婚開始聊起,以及正進行凍卵、備孕的歷程,到原生家庭與職涯選擇的故事。
敏迪從小父母離異,主要照顧者是姑姑,即使生長在一個變動滿大的環境,但現在的他卻可以很自在地去擁抱很多事情。這樣的心理韌性是怎麼培養出來的?或是這是他天生的性格導致?如何做到,不去怨懟自己的原生家庭?
節目中也聊到,他在清大經濟系畢業後,經歷了創業失敗,到公司工作,後來又自己做《…
Published on 2 months, 4 weeks ago
Episode 95
對很多人而言,「30 歲」是一個生命的重要階段,但也容易特別地掙扎。你可能會在這時候停下來思考:現在的我,該做什麼?想做什麼?該往哪裡去?
主持人周慕姿心理師分享,自己三十歲時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,好像有很多事情可以做,但好像什麼都不是自己最想做的。因此,回頭看,他會想跟三十以前的自己說些什麼呢?有什麼事情,是你覺得好希望提早知道的事?他在節目中分享了六個建議,送給也正在迷惘的你。
本集畫重點…
Published on 3 months ago
Episode 94
這集要談談《關係黑洞》這本書中圍繞的「安全感」議題,尤其是關於「沒安全感的父母,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?」
其實,很多父母不是不愛你,而是他們自己也從來沒被好好愛過。他們身處於資源相對稀缺的年代,面對長期生活上的不安全感,可能學會的就不是理解,而是控制;不是表達,而是要求。他們可能把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,加倍奉獻給孩子,卻也同時把自己的匱乏、嫉妒與不安,一併加諸在小孩身上。
於是,為了讓他們開心,…
Published on 3 months ago
Episode 93
在「創意私房」案件爆發後,很多人不解:為什麼會對兒童進行性犯罪?以及更令人不安的,是這些人的外型、職業等,都不在我們的想像範圍內。你會發現,會做出兒童性犯罪的人,沒有一定的面貌,也就有「不知道如何防範」的焦慮感。
這集再次邀請到中正犯罪防治學系的戴伸峰老師,跟大家聊聊這個主題的觀察。他提到,這些加害者們,他們往往最後訴求的不是性欲,而是控制感,並且變成一種上癮行為,這是最麻煩的地方。
節目中…
Published on 3 months, 1 week ago
If you like Podbriefly.com, please consider donating to support the ongoing development.
Donate